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胡院长在暑期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精神,用实际行动推动我系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0年09月10日 0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在暑期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2010年9月4)
胡小林
同志们:
自5月26日就任以来,我就想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同老师们、同志们系统探讨一下如何办好枣庄学院,如何使枣庄学院的办学定位更科学,抓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使我们的办学特色得以彰显,努力使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里,通过党委会议、集体讨论、个别谈话等形式,多次与党委的同志们进行沟通,交换意见。同时,还通过工作汇报会、座谈会、走访老教师、高职称教师和高学历教师等形式,广泛征求学校中层干部、广大教职工的建议想法。尤其是最近一个月,认真学习研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参加山东省政府举办的《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的学习讨论,以及参加枣庄市委全委扩大会、枣庄市政府全体成员扩大会,形成了一些想法,经学院党委会原则上统一意见,与大家交流探讨。
今天,重点讲三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二是当前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三是学院党的建设与干部作风建设问题。今天既是一次工作会议,又是一次党课(上级要求领导干部定期为党员干部上党课)。
一、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
(一)当前面临的形势。讨论工作,首先要认清形势,它包括高等教育的国内外形势和我们学校面临的现状。
1.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形势。1998年,联合国发表了《关于世界高等教育的报告》,这个报告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大家都在思考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走向。在这个背景下,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面临着“四化”。一是工业化,我们现在仍然处在工业化时代,尽管发达国家已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工业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本质上是科学技术创新。这个使命没有改变。二是市场化,市场化给了高等教育更多的选择,市场化的特点就是竞争。政府对大学的态度是鼓励大学之间进行市场式的竞争,当然,政府也提供支持、服务和监督。大学在市场中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同时也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这个检验就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大学的科研成果能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顺应者生存、发展,否则被市场所淘汰。三是信息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使高等教育的许多观念、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正在重塑大学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甚至大学的管理制度。四是全球化,全球化最初从经济领域开始,全球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国际化,高等教育不再存在着一个中国水平的问题,必须放在世界范围内,用世界的标准来衡量一所大学。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世界形势,这个形势的挑战是严峻的。
2.高等教育面临的国内形势。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靠什么?一定要靠科学技术来支撑。中国要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改变靠科技。发达国家科技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60%,而中国则不足30%,中国要变成一个强国,要持续发展下去,只有靠科技。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思想的来源,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站就是高等教育,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依赖力量已经转移到了高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决定着我们今后的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这就是当下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2004年,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据此,国家于2006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4月出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7月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力争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三大发展纲要”都和高等教育有直接的关系,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在这个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重新定位自己,将高校的使命和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希望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长期的任务。
3.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从1998年开始出现规模的急剧扩张,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变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截止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达2979万,我国现在从小学到博士所有层次的国民教育总量是2.56亿人,这个数字接近美国全国总人口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由现在的24.2%提高到40%,因此说我们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教育和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我们山东省,截止2009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14万人,另外还有高等职业教育84万人,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4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达到92.5万人,毛入学率由现在的23.7%提高到45%以上。
可是规模大是不是意味着水平高?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最大,但不是现代教育体系,大而不强,质量不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创业性不足,存在着就业率低(2009年72%),就业后收入不高,稳定性差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教育体制不活,投入不足。怎样把数量化的高等教育转向质量化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之后正在转向以质量提升为主,这是高等教育转型的标志,也是纲要所说的“历史新起点”的内涵。在国家层面上,怎样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是政治家思考的问题,教育家要思考的是怎样把一个规模型的高等教育转变为一个质量型的高等教育,两个转变一致起来,人力资源大国才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但其中间重要的桥梁,是优质的和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正面临着这样一个转型——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提高。
由上述国际形势、国内形势、高教自身三方面的分析可见,高等教育发展有四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质量”。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基础教育是如何普及的问题,职业教育、中等教育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而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提高质量。注重质量的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对地方高校而言,我们就要思考:我们的质量标准是什么?怎么提高质量?第二个关键词是“特色”。特色就是不可替代性、独有性和不可模仿性。特色就是优势所在,生命力所在,竞争力所在,也就是个性所在。我国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模式化发展,千校一面,缺乏个性,没有特色,高校要从模式化发展转换为特色发展,每一所大学只有彰显特色,才有存在的意义。避免“同质化”发展的趋势,创造并形成我们的特色,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第三个关键词是“体制改革”。现代大学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当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制定高校章程,依法治校,探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办学活力。第四个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在1998年《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制度,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即树立三个观念,遵循两个规律:树立全面发展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为本,做好项层设计,整体改革并建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质量迫在眉睫,形成特色刻不容缓,改革体制是大势所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这就是目前我们整个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特征。同样,也要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思考枣庄学院的发展。
(二)枣庄学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枣庄学院发展面临着三大机遇。
第一个机遇:国家、山东省将相继出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们处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新起点。最近,中央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在家的政治局委员、各省、市、自治区的党政负责同志、中央各部委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了会议,这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性教育大会,是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即将启动的关键时点上召开的,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提出至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山东省政府也将于9月中旬召开教育工作大会,颁布《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届时将出台一系列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同时,全国上下都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校都在思考未来五年到十年的发展问题,学校可以借此发展的机遇将会很多。我们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思考总结升格六年来的成功经验,同时,寻找六年来的不足和问题,哪些工作发展了,哪些工作落后了,系统总结六年走过的道路,把握学校的办学定位,调整发展思路,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第二个机遇:今年国家启动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国家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这个三年规划项目,我们提供了12项内容,三年汇总资金预算686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391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2205万元,学校自筹751万元,尽管项目正在审批中,也可能达不到这个标准,但已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大家知道6866万元是什么概念吗?就是我们现有实验仪器设备的总值。国家将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投入力度,这是我们枣庄学院面临的一个机遇,但这个机遇不是我们独有的,是全国所有地方本科院校所共有的,需要竞争才可拿到。
第三个机遇:枣庄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枣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大战略、三大战役的工作思路,枣庄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单位,中央给予了优惠的转型发展政策,实现城市转型是一大战略。三大战役分别是发展煤化工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旧城改造与城市建设。同时还规划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集群。这一切对我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机遇。经济发展既为我们带来了加大财政支持的可能,又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服务的空间。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枣庄学院学科建设的要求,加强以“服务枣庄支柱产业项目”为主的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强化专业改造,优化课程设置,培养社会急需、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为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在当前和今后几年的发展中,枣庄学院基本可以面对上述三大机遇。面临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内涵发展不充分,学科专业无优势,师资整体水平不适应。内涵发展本就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对于办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高校来说,更具有意义。内涵发展的命题,是相对于过去十年高等教育外延式扩张而言的,在山东省八大地方院校中,枣庄学院的办学规模排在第七位,仅高于济宁学院,但济宁学院校舍面积45万平方米,比我们多15万平方米,其发展空间较大。过去几年,我们比较重视内涵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没有完成规模扩张,没能实现规模办学和效益办学,办学经费紧张,学校发展困难,这一切制约了学校的内涵发展。设备陈旧,数量不足,亟待更新添置。部分专业设置老化,新兴专业较少。图书资料严重不足,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校舍不足,实习实训场所受限,与全国、全省同类院校相比,学校的整体办学条件不升反降。我们的办学经费,60%来自于学费。所以我们既要坚持内涵发展,又要适度扩张规模。“十二五”期间将要完成这两项任务,这个压力是巨大的。我们的学科专业门类相对比较齐全,但基础薄弱,强势、优势学科相对缺乏。枣庄学院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滨州学院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临沂师范学院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同类高校相比,我们差距较大。同时,尽管我们有一定数量的教学科研队伍,但杰出的拔尖人才数量偏少,高学历人才偏少,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偏少,还不能形成一定的优势学科群和人才梯队,这是制约我校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二个挑战:高校生源萎缩。根据山东省人口普查数据,2008年为我省高等教育学龄人口高峰期,总量为960万人左右。2010年以后,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在3年内迅速减少,到2013年则为低谷期,总量为420万人口,仅占高峰期的44%。而据山东省教育厅的统计数字表明,2009年高中阶段在校生312万人,2015年315万人,2020年320万人,十年仅增加了8万人,2009年高等教育在校生214万,2015年220万人,2020年240万人,十年增加了26万人,而今年的高中毕业生66万人,高考招生达51.57万人(含对口高职27550人,本专科录取率达79.72%,而且还有2.8万个专科二批计划无人报名)。将来“生源紧张”、“生源质量”等严峻问题将会暴露在所有高校面前,那些专业特色不明显、就业不畅顺、办学质量差、社会声誉低的学校将会不可避免地被考生放弃。目前,我院有本科专业35个,尚未形成相互依托的专业群,专业数量在八大院校中仅高于济宁学院,且多为长线专业,竞争力不强。今年,我校招生录取中第一、二志愿的学生数明显高于往年,但在八大院校中排名第六,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为21.29%,低于第五名35个百分点,仅比荷泽学院、济宁学院高6个百分点。第二志愿率也才56.2%,专科第一志愿率为29.76%,在八大院校中敬陪末座。这将是我们未来几年不得不面对的最现实的挑战,急需加强工作力度,尽快扭转这一局面。
第三个挑战:学院发展面临严重的资金压力。枣庄学院创建到2007年共投入资金约3.56亿元,其中市财政拨款2650万元,市经济干校土地出让1000万元,银行贷款2.49亿元,工程项目垫资1120万元,欠付工程款6000万元。目前,尚欠银行贷款1.68亿元,建筑工程欠款2000万元。按照市政府以土地换资金的要求,2009年上半年,学院对南校区土地进行了置换,共拍卖资金7000万元,除上交国家税金、土地出让金和扣除2008年市财政借款2000万元,今年4月份又提前3年还付建设银行贷款3000万元,学院可用资金除正常经费外仅2000余万元。为缓解学院教学和生活设施的不足,今年开工建设了综合教学楼,并计划建设部分生活设施和生物实验楼,建设资金还有较大的缺口。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要求,学院仅校舍就缺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值缺2000余万元,专任教师缺近150人。因此,学院目前的办学条件且不说达到部评标准有较大差距,就是满足目前的教学生活需要也有极大的欠账,学院的经费压力相当沉重。
3.办学定位、发展战略与办学理念。
在了解了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之后,我们怎么办呢?下面结合枣庄学院的实际,谈谈我们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基本理念。
大学发展在本质上要坚持两个基本规律,即大学的内部逻辑规律和大学的外部发展规律。所谓大学的内部逻辑规律,是指生产、传播和储存知识是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它体现了大学存在的价值,突出强调了大学对社会的引领,体现大学的独立性。大学首先是一个学术组织,探索真理和追求知识是大学的学术责任。所谓大学的外部发展规律,是指大学只有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大学的外部规律是大学与社会保持协调的现实保证。这里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即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加以联系和沟通。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要着力强调并保持大学的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的一致。所以说,21世纪,中国大学至少应该肩负起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五个方面的历史使命。
枣庄学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依据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它首先应当是一个学术组织,探索真理和追求知识是我们的学术责任。同时,在当下它是省市共建高校,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以及多方面的支持,所以,我们必须与地方社会保持协调一致,在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中实现快速发展和健康发展。据此设计,我们的办学目标就要考虑地方性的需求,在与地方结合方面,我们要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使枣庄学院成为地方人才培养的基地,枣庄社区发展的思想库和引领者,枣庄地区的文化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
(1)办学定位。以此考虑枣庄学院的办学定位,就将更具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关于办学定位,我院在升本之后的“十一五”规划中已有明确表述。我仅谈点自己的认识和设想。在办学定位上,我们虽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绝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求大,应清楚自己的使命,努力使自己成为所属类型高校中的佼佼者。我们应抓住“地方性”、“有特色”和“应用型”这三个立足点,科学定位,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
在办学模式的区域定位上,坚持地方性。
在部分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作为地方高校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优势,依托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台,设置一些有特色的专业,如煤化工与精细化工、中小机床的设计与制造、生物制药等相关方向。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不动摇。为地方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现在地方急需的部分专业,如采矿、矿山安全、物流、城镇规划与建设等,我们尚无力设置)。推进科技创新,为推广高新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成为地方各类人才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我们的原则就是“立足枣庄,辐射周边,服务山东,面向世界”。
在办学目标的价值定位上,坚持有特色。
只有以特色立校,才能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取胜。特色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学校的特色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说:办学观念,人才培养,历史传统,学科方向,课程体系等各个方面,我们当前要克服的是因循以往的现状,因人设置专业与课程,临时拼凑,在别的大学后面跟进模仿,盲目随意的倾向。在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分析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创造性地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的办学目标就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全面合格的本科院校”。把培育特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其任务是培养和发展人才培养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科学研究特色和优秀传统特色。
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上,坚持应用型。
在《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中,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三个类型,即基础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枣庄学院居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一类。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本科教育的学术化特点,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定位在应用型为主,适度培养基础型复合人才上,因为有一批学业优秀的学生将来还要升学深造,但要充分考虑培养地方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这是由升本六年来我校考研成就突出的现实而决定的。在目前,要坚持本科层次为主,兼办专科教育,部分重点专业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充分利用山东省给予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这个平台,为将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打下基础,做好各方面的储备(山东省的高等教育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是一个弱项,将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定位之下,“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就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综上所述,我们学校的发展定位就是八个字:“服务地方,特色发展”。
(2)发展战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的发展战略将选择“哑铃式战略”。所谓“哑铃式战略”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即枣庄学院要走“两头发展,中间紧缩”的发展道路。
所谓“两头发展”,是指学校事业的发展要分两头,“前一头”是指前向一体化战略,是指学校要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发展本科教育、留学生教育和争取举办研究生教育,巩固和提高本科生的考研率,在部分科研领域,做好基础理论的研究,努力实现“三高计划”。即向上发展,可谓“顶天”。这是高校内部逻辑规律的要求。“后一头”是后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战略,指学校在加强前向一体化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应枣庄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和职业技能化的短期教育与培训,整合区域办学资源,扩大区域办学市场的占有率,为地方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加强学生的应用型技能的实训,即向下发展,可谓“立地”,这是高校外部发展规律的要求。所谓“中间紧缩”,是指学校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传递信息,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与追究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逐步实行“扁平化”管理。引进“经营”大学的理念,开源节流,从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角度,来思考学校的发展,来变革学校内部机构,测算学校的规模与效益,改善学校的运行模式,减少学校自身的投资压力。三者构成一个相互联结、相互支持、相互运动的整体。真正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3)办学理念。那么,如何具体地实施这一战略呢?我们需要树立这样几个办学理念。
①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本,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要建立完备的团学工作体系,把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把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全面实行“导师制”,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育规律,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以教师为主体,核心是“人才兴校”。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重视对“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的关心、培养与使用,使之成为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既要有针对性地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又要采取有力措施把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成高水平人才。重视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条件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实行“导师制”,让青年教师与教授结对子,实现青年教师与教授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要逐步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收入和福利水平,为广大教师创造一个有尊严、有地位、有作为、有收益的工作环境。要尝试建立“校内人才市场”,打破单位人才壁垒,模糊人才身份界定,充分挖掘校内人才资源和潜力,减少人才的重复引进,杜绝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②内涵提升,质量立校。所谓内涵提升,是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包括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校风学风等方面。所谓质量立校,是指学校要将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抓手。如何做到“质量立校”,最终取决于教学科研人员、课程与学生的质量以及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我个人认为,枣庄学院实践“质量立校”的理念,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继续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二是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三是最关键的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教育质量观是指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培养对象的质量高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各类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从“哑铃型战略”的角度看,我校的教育质量标准表面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生考取率为标志的学科教育,二是以就业率为标志的职业教育。但这两方面仅反映了事物的一面,我们既不能将考研作为主项,要探索考研辅导的规范与方法,形成考研的长效机制。也不能仅将就业率做为唯一的质量衡量标准,就业中还有许多教学外的因素制约。那么深层的标准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探索的,我们要从宏观上、中观上、微观上直到个体,即从教学条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到每一门课、每一名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探索细化的质量标准。
③科技强校,服务地方。学科水平是学校学术声誉的基础,对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支撑和连动效应。我们虽不是基础型大学,但作为应用型高校,科研工作也是应有之义。科研与教学相长是常识,没有一流的科研,就没有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我们枣庄学院虽然不追求一流大学水平,但我们要追求同类高校的一流水平,必须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为此,我们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力度,引入竞争机制与淘汰机制,调整发展势头与前景一般的学科,确立重点发展的学科,保障支撑学科的发展,培育特色学科,采取“扶需、扶强、扶特”的政策,创建学科品牌。要重视“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三高”促进计划,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级课题,强化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同时,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选准地方发展中的急需课题,选取他人所不愿、不熟或不能的项目,确立攻关方向,整合力量,扎扎实实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④错位发展,特色办学。特色可以沉淀,特色可以谋划,特色也可以建设。要充分利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机遇,梳理我院近年来办学的经验与教训,科学规划我院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资源整合方式。首先要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研究未来的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其次,总结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做法。第三,着眼地方资源,创建有地方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学科。从中观和微观的角度讲,各系、各专业,甚至各门课程,也要研究探索自己的特色建设之路,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在突出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注意差异化发展战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倾向,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观念指导下,进行特色建设,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特色不是被动形成积淀的,而是主动谋划建立的。单就人才培养特色来说,要确立“素质至上,学有所长,强化就业”的办学理念。
⑤扩大视野,国际化办学。国际化办学水平问题,目前在我们学校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扩大与国际上许多学校的交流合作,二是国际水准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在越来越多的对外交流中,看一所大学的水平将会放在世界体系中去比较。当然,这第二方面距我们还有较大的距离,但它会逐渐成为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参照系。我们相关部门的领导、系主任在考虑学科和专业发展时,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当前可能做不到,但扩大国际视野,这是起码的要求。作为系主任必须有一种眼光,要知道你这个学科和专业在世界上发展的现状,全国发展的现状,世界最好、全国最好的学科专业好在哪里,达到了什么水平,你与它有哪些差距,我们在探索实施国际化办学的同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条件的同志要注意研究国外的学科与专业体系、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甚至于教材或教学计划与大纲进行充分的比较研究,以吸纳和补充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目前,我们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在逐步提高,不仅有外籍教师,有外国留学生,还派出教师、学生出国访学,留学,在座的不少干部也曾出国考察,今后,这种机会更多,可以说,国际化因素就在你我身边。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还要充当枣庄市对外交流合作的桥梁和中介,尽快将国际交流学院办成一个教学实体,探索符合我院实际,具有我院自身特色的国际化路子。
二、当前学校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工作重点
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学校发展中的关键和重点工作有四项:一是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二是加强综合人文素质教育,三是推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四是理顺校内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序言中尖锐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两个不适应”的实质是人才培养的不适应。从人才质量的现状看,我们这类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其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一流高水平大学,而实践动手能力不如高职高专院校。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走出这个十分尴尬的境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一直以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是我国本科教育的传统提法,即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这里,学科建设是第一位的,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是第二位的,课程体系以与学科科目相对应的方式展开,注重课程设置的精细化和课程内容的精深化,这种方式对基础型研究型大学而言是顺理成章的。但作为新建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我们则不然。我们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的本科层次人才为目标,所培养的本科人才相对于学术,更加突出应用;相对于学科,更加突出专业;相对于科学,更加突出技术;相对于深造,更加突出就业;相对于精英教育,更加突出大众化教育。这个观点与哑铃型战略并不矛盾,哑铃型战略也有主次之分。
要根据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专业,按专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灵活设计课程体系(我个人认为针对部分学生考研的需要,除开足与之相关的基本课程之外,其他课程是可以改革调整的),其知识结构要与业界需要对接,其课程内容需要打破学科的逻辑关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在教学方法上,学用结合,以“用”导“学”,以“用”促“学”。在教学环节上,尤其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专业竞赛、认证培训、综合素质培养等多种平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以确立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是: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
在这个大原则下,我们要做这样几件事。第一,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教学新体系。根据“突出重点,强化优势,促进交叉,扶持新兴”的专业建设思路,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一是依托重点学科,建设优势学科;二是建立交叉学科,打破学科壁垒,打破教师、人才的壁垒,进行资源整合,整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比如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的拆分重组,数学与财政金融类专业的组合等等;三是依托电子信息学科的专业优势充实、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将对化工、机械工程、生物和文管类专业进行充实、调整和改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科学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环境(在这个问题上,同志们一定要解放思想,以大局为重,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重。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要研究相关方案与政策)。
第二件事,改革并创新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改革的载体是课程体系,核心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首先,调整培养方案,各系各专业都要认真总结、梳理、调整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与标准。其次,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针对课程陈旧的现实状况,采取删、减、增、并、留的革命性清理,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强化外语和计算机教学,改革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增加新知识、新技术课程,优化综合人文素质课程,落实职业能力训练和实践课教学。当然,这种改革不是全面否定传统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是破坏学科知识体系,而是要逐步建立一个相对稳妥的课程体系,不一定大动,要改得有科学性、规律性可循。例如“厚基础”,表现在哪里,哪些是学生终生受用的、可持续发展的;什么是“宽口径”?哪些必须讲,哪些可以不讲,讲多少,掌握水平到什么程度,都要依据学科知识体系、知识属性和职业生涯、实际需要、就业市场几个方面加以确定,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每个系、每个专业、每门课、每个教师都要涉及,我们将用一至两年的时间完成这一阶段性改革的任务。
第三件事,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的改革在大方向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专业,改到痛处是教师,教师是改革的主体,是改革成败的关键。目前,我们的教师由于受学术背景、专业方向、学力水平的制约,还不能做到社会需要什么就努力去学习什么,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引领社会发展的自觉度还不够。要改变教师“以我为本”的传统思维,从本质上讲要逐步解决中国传统教学文化中的文化阻滞力,即本本主义的教学文化、守成式的教学文化、控制性的教学文化,依据教学改革的内在诉求力,开掘文化内涵,构建新的教学文化形态,更功利一些说,要在改革更新教师观点的同时,进行利益调整,从文化形态和利益驱动两方面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第四件事,打破壁垒,资源共享。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许多教学仪器设备还是当初升本时购置的,加之部分应淘汰的设备仍在使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购置重复、无偿占用、空置率高、成本意识淡薄、部分资源浪费的现象,总体状况是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方面,学校将想方设法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另一方面则要打破壁垒,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共享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校内资源的使用效率。要打破封闭式管理模式,由学校主管部门统筹协调配置使用,特别是价值比较高的教学科研仪器、计算机及公用性强的实习与实验场地、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应打破按单一课程或单一专业设置与管理的传统模式,互相提供方便,克服“小而全”的狭隘思想,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类资源的冲突与内耗。尤其是不允许利用公有资源私下收费,有偿借用,为部门、单位和个人谋利。
(二)加强综合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钱学森先生曾就中国的大学教育提出“现在我们还没有哪所学校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曾向温总理提出两条意见:“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或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交融上。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这一要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促进文理交融”。
我们国家从1994年提出文化素质教育的问题至今已十五年了,在中小学一般称之为素质教育,在大学提倡的是综合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十五年推动中,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今天的学生看,与十五年前的学生比,综合文化素质并没有多大的长进,许多学生已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在综合文化素质上与常人无异,中文系的毕业生考研面试很少有人能背诵《离骚》或《出师表》,甚至搞不清“文本”与“作品”的关系,理工科学生不能熟练使用常用文体写作,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是高教大众化时期的一个必然的阶段性现象,今天的二本生和专科生,在十五年前是被拒之大学门外的,还有大学前教育的缺位,就业压力使之急功近利,当然还有我们大学教育理念的偏差。所以,如果不加以重视解决,“钱学森之问”还会继续下去。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研究探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交融是大学综合文化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所在:它体现了大学精神,是一种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的学科建设,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着力点是“三个结合”:一是把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与人文素质提高相结合,二是把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学生的人文素质相结合,三是把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
具体到我院的综合素质教育,我们的要求是:①尽快研究制订一个我院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对此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组织起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创造有枣庄学院特点的教育体系。②搭建一个课程教育的框架,一端是对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端是对接专业教育课程,在一部分理工科专业开设中外文化精神课程,改进并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二是在文科专业开设科学素质课程或是科学技术课程,逐步开设全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三是探索为全校学生开设财经金融知识与实务课程,让学生通晓经营之道,以利于学生将来的创业;四是开设文化精神系列讲座,探讨四年大学生涯怎么安排,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五是将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合并为一门课,贯穿于四年大学的学习之中,以此平台的建立,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这项工作由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中文系、财经系和部分理工科系共同负责落实。
(三)加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力度,提高为地方发展的贡献率。
作为“科技强校,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在第一个大问题中已讲过,这里谈点具体的意见。
认真研究探讨枣庄市“一大战略,三大战役,八大产业集群”建设的实际状况和需要,结合我院的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参与枣庄市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以我们重点建设的三个学科群为依托,立项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服务枣庄支柱产业建设项目”。
在工科方面,首先要继续加强煤化工学院的建设,积极开展与枣庄市煤化工研究院的合作,以煤化工下游产品的研发为突破口,尤其是精细化工方面,建立研究与实习基地参与产品研发。第二要紧紧依托滕州中小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与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提供技术服务。第三在新能源研发方面,继续扩大和深化与企业的合作。生命科学系要继续加强与医药、生物工程和农学方面的企业、乡镇的联系,积极开展工作。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要做好下列几项工作。一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明年枣庄市建市五十周年要召开国际性研讨会,我校要加强与中央研究机构的联系,结合地方实际,加快研究步伐拿出成果。二是农村农业改革研究,枣庄市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物权化、资本化、规模化、农民组织化方面走在了国内前列,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我们要积极介入其中,探索农村农业改革的新思路,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三是区域文化研究,枣庄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资源丰富,文脉久远,极有研究的空间,作为地方院校,发掘、研究、提升地方区域文化责无旁贷,我们一定要占据这一领域的制高点,成为区域文化研究的中心。我们学校作为台儿庄古城建设单位之一,全面参与了古城的文化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要搞好古城文化旅游与产业群研究,古城博物馆与陈列馆的规划建设。完成《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枣庄卷》50万字书稿的撰写任务。四是要继续深入墨子研究,其他相关学科也要积极探索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新思路、新举措,争取新成果。学校新建立的服务地方办公室,专职处理服务地方的相关工作。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继续坚持选派我院教学、科研人员下基层,去地方挂职锻炼。同时要主动邀请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名流进校园,上讲台,交流指导师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研究,促进校地事业的共同发展。
(四)理顺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说到底就是一个学校治理和制度安排问题,用什么方式和方法让学校在法律的框架内健康发展,这就涉及到了“权”和“利”的问题,从“权”的角度看,大学有四种权力,一是政治的公共权力,由党委行使;二是行政的公共权力,由校长行使;三是学术的公共权力,由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即教授和教授代表共同行使;四是民主的公共权力,由教代会、职代会行使。当这四种权力和谐一致时,学校就充满活力,我们的目标就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学院的民主政治建设,理顺并确保四大权力和谐一致。所谓“利”,大学是一个非赢利组织。我们的产品是知识和学术成果,尽管有经营大学之说,但经营的目的是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是经济利益,学校运营中的所有利益首先是学校所有,学校利益是最高利益,为保证学校的目标和理念得以实现,这个制度的安排就非常重要。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壮大,各种利益的纠结,有必要进行一次厘定和调整。基本原则是“体制合理,机制顺畅,依法行政,规模均衡,职责明晰,运行高效”。具体讲八个方面。
1.集体决策与首长负责。这里分学校与单位、部门两个层面。学校层面,坚持党委的集体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建设规划、资产调配、资金使用、干部管理、人事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设备购置、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事项,一律在党委会研究、审定。坚持公开透明,每位党委成员都要了解、参与、推动学校的全面工作,给予宏观的把握、指导、协调。学校管理实行条条管理,遵循高校自身的规律,各部门、各单位按系统请示汇报工作,分管的党委成员、校领导负责系统的工作。在单位和部门的层面,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重大问题必须集体讨论,严禁个人说了算,在资金使用、课题立项、晋级评审、组织发展等方面要充分讨论,公开公正,定期进行财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在集体决策的基础上,分管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对相关工作既负法律责任,又负行政责任。
2.学校主导与部门职责。这个关系是决策与执行的关系。学校研究决策的方针、政策、措施、方案,要求各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并主动完善执行中的工作步骤与细节,杜绝不负责任的推诿、扯皮,造成工作的被动和损失。同时,部门的同志要给党委当好参谋与助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提供信息,提出科学的论证与分析,主动工作,主动调研,及时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同时,按照“统一部署,统一口径,统一管理,放大效益”的要求,理顺学校对外联系渠道。今后,学校与校外相关部门机构的联合、合作,统一由一个部门统管,学校主导,部门实施,有序有节。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以学校的名义与校外机构和个人达成任何协议,不能利用学校的资源(含无形资产)参与校外的合作办学及其他商务活动,避免损害学校的整体利益与声誉,让全院师生都能够享受到学校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3.教学质量工程与质量监督体系。这两项工作是教育部近年来布置的重要工作,为确保二者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由教务处主抓教学质量工程的推进,由教学评估处负责质量监督体系的建设,扩大教学评估处的工作范围和权限,在教学督导的基础上,开展全校的质量监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定从宏观、中观、微观到个体的质量监测标准,制定涵盖教学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课程体系、学术环境、发展规模等诸方面的评估依据,构成我校一个相对完备的质量监督体系,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积极筹备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工作。
4.物资的招、购、用、管与校产管理。为理顺工作关系,科学设置监管环节,依据枣庄市相关工作的程序和分工,对我院的国有资产管理与使用的体制进行调整。物资的采购招标和基本建设的招标工作由财务处分管,招标采购办公室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由国资处负责,主要是宏观管理、监督。校内房产、办公设施的维护、维修由后勤处负责。三个部门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学校纪委和监察室负责监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依法行政,规范各自的管理职权,杜绝行政紊乱现象,力行节约,提高办事效率和资金效益。
5.财务收支与审计监督。加强财务制度的建设和财务政策的执行力度,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在国家法律和相关规章制度的框架内,合理制定预算方案,逐步消除赤字预算,严格报销程序和发票管理,合理调配资金,尽量保证教学科研一线的需要。采取措施,扩大财源,争取纵向和横向资金。财务处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内部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减少资金风险,防范财务漏洞,以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并加强审计监督工作,拓宽审计范围,加大审计力度,提前介入并全程参与基本建设和物资采购的过程。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尊重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杜绝资金与物资的不规范使用,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杜绝小金库的存在,学校党委、行政将重视落实审计结果在干部使用等方面的作用。
6.后勤管理与服务保障。加强后勤的管理职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改进保障机制。目前,要在现有条件下,搞好水、电、暖服务,保证正常运行,提高餐饮水平,降低饭菜价格,尤其是要提高教职工食堂的餐饮质量,学校正在与投资商洽谈改造和扩建第一食堂及生活区设施,规范校内商业区的经营,新建一个内环式的餐饮场所,新建一处教工食堂和超市,全面提高商贸区的档次和经营水准,尽早实施教职工误餐补助。同时要求后勤处探索后勤服务的新路子,形成大后勤、大服务的格局,适时组建后勤服务集团,逐步实行法人化治理。
7.人员隶属与人尽其用。这个问题关系到我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效益。目前,全校有教职工857人,专任教师525人,而实际在第一线上课的人员不足这个数字,生师比较高,尚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比例,带来了师资紧张的压力。但同时,校内还有部分专家、教授、教师未尽其用,相对闲散。在目前,我校的人事管理受制于地方,而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看,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配满,双肩挑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而且也是一个在当下比较适合学校实际的现象。为了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一要充分调动利用学有所长、教有所长的教授、教师参与一线教学;二是各专业间打破人员隶属关系,以专业教学为首要任务,合理搭配校内人才资源,减少人才的重复引进,为将来的发展留有空间。任何时候,服务和满足一线教学都是第一位的。
8.继教学院与系部协作。首先要改革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趋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前提下,灵活开放,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继续扩大生源,增进办学效益。同时,清醒认识当前继续教育的市场状况,加快开辟新的领域,坚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发展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育培训。在具体实施中,调动学校与各系部积极性,充分整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并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党的建设与干部作风建设
要完成上述任务,仅靠惯性的思维和工作作风是不胜任的,必须调动起全校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谁是这项工作的主导力量?广大中层干部。广大干部的精神才能带来学院新气象,带来广大师生精神上的真善美,所以干部是关键,干好了,一部分同志就会脱颖而出,干不好,一部分同志就会淘汰出局。一开头我就谈了今天也是一堂党课,下面就讲讲事业的保证:党的建设与干部作风建设。
(一)提高干部的谋划力与执行力,增强事业意识。谋划力是一个干部的基本素质,一切工作重在谋划,预则立,不预则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的是一个干部的胸怀、修养、眼界。主动性、积极性是一个精神状态问题,工作干不好的首要原因是无动力、无谋划力,不能放在一个大的格局中思考问题,只盯眼前利益,不能在大范围里思考问题,于是眼界低、视野短、水平浅,无事干或干事不认真,如何提高谋划力,一是善于学习,掌握高等教育大的发展趋势,宏观上应懂得教育规律,中观上应了解全校的教育教学的状况和基本走向,微观上应知道这个部门该做什么,怎么做。这必须从学习中来,决不是无所事事、混天聊日所能得的。二是胸怀大局,富有战略思维,具有强烈的事业意识,志存高远。看一个干部有三条,一条是智力,是否聪明,二条是精力,是否旺盛,三条是气力,是否有志向。其次是执行力,是指把战略思维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执行力的差距首先在谋划力。第二点就是事业心,干不干的问题,当然也有会不会干的问题,不会干可以学着干,干中增长智慧和能力,而不愿干,则是一个党性问题、觉悟问题、意识问题、境界问题、品行问题,所以干部的谋划力和执行力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称职的标准之一。
(二)加强干部的思想修养,增强服务意识。思想修养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反映到行为上就是干部的思想作风。在大学中,最基本、最大的政策就是知识分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大学永恒的主旋律,大学的干部不仅要有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精神,而且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念,有一套识才、育才、用才、护才的本领。人们常说“人才难得”,其实一般人才并不难得,真正难得是那种而不群,出类拔萃的将才、帅才、创新人才、天才、奇才。这种人才之所以难得,一是因为少,二是为凡眼不识,世俗难容。我们的责任就是为他们服务,有些同志只尊重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只尊重那些听话的人,与自己走的近的人,甚至于阿谀奉承、有利益关系的人。而对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有棱有角、不大听话、不紧跟不巴结的人则不予尊重。说到底,这是个思想修养、思想作风问题,必须引重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树立全局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学院的工作是一盘棋,离不开每一个单位、部门的努力,没有局部的努力,就不会有全局的胜利,反之没有全局的稳定,难以有局部的收益。我们必须处理全局与局部的矛盾。摒弃部门利益为主的狭隘做法。树立服从学校大局的观念。目前,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过分注重部门利益。有利就干,无利担责的事退避三舍,形成部门、单位之间推诿扯皮,松松垮垮,耽误工作,影响大局。二是小圈子问题,群众也反映很大。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一个人整天在圈里圈外权衡,既费事又劳神,怎么能全副身心投入工作,画小圈子最终的结果无非是自己被小圈子圈住。何以见得?钻入圈子的,目的是沾光,沾着了是兄弟情谊,随之不轨,你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抹黑形象,威信降低。钻不进来的,往往成了你的对立面,沾不上光,自然加入了拆台的行列。邪气上升,正气受损,造成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影响团结与大局。要明确我干部的责任是树正风,扬正气,为全学院的利益而奋斗,大局意识是万万丢不得的。
(四)加强干部队伍团结,增强和谐意识。团结对干部来讲,至关重要。能不能团结,会不会团结,反映了一个干部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讲团结既是干部讲政治的基本要求,又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具体表现,也是衡量和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准。加强团结关键是领导班子的团结。客观地讲,班子内部有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有了矛盾也不是什么坏事,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这是唯辩证法的观点,团结恰恰是矛盾运动的产物。团结的局面哪里来?从矛盾的解决中来。一个班子有主角,也有配角,但要从全局来考虑工作,主不能忘了配角,配角离不开主角,但不能去争主角,遇事大家商量,定盘子拍板主角得负责,需要大家积极主动,你掉了我拣着,我忘了你想着,要协调合作。当然,班子运作是有章可循的,最近上级党委出台了许多加强监督党内民主的规定,谁该干什么,谁该负什么责,都是有章程有原则的。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班子有分工但离不开协作,否则,谁的事也办不好。千万不能把自己的看得重之又重,把别人的工作看得轻之又轻,了成绩就说自己的,出了问题就说不知道,避而远之,这必然会在相互之间产生裂痕,这种情况,那就得讲点风格了,有点“推功揽过”的品质。班子的团结,“一把手”最重要,要当“黏合剂”。作为正职,要心胸开阔,什么意见都要听,真正强有力的领导是协商式的,决不能主观武断。但又要有驾驭全局的决断能力,要善于凭借组织上赋予的职权,发挥领导者本身的人格力量,“谋之以,断之以独”,勇于果敢决策,承担责任。作为副职,要“种好自己的田”,找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善于学习他人的经验,克服依赖思想,积极主动工作。同时,我们的干部还要善待下属,权威来自相互尊重。还有一句话,领导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好领导就是一个好单位,好领导就是一个好园丁。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工作局面。
(五)发扬实干精神,增强奉献意识。干工作实不实,表面上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仔细一想是个意识问题,品德问题。不干实的,还想好看,必然玩花架子,玩虚的,这里既有一个浮燥问题,还有一个投机问题。工作不实,必然耽误正事,必然影响全局利益,到最后倒霉的是广大教职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校倒了,你靠什么生存。这里我们要求广大干部一定要发扬实干精神,坚决不搞形式主义。搞形式主义,一是没有事业心,二是没有真本事,搞形式主义可获一时之利,但不会长久。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不要见风使舵,不要把眼睛盯在上面,揣摩领导的好恶,这会“误了卿卿性命”。也对不起党的培养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背离了一个党员干部的神职责与历史使命。要实干,就有奉献精神,要认真调查研究,认真思问题,寻找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放下身段,扎实工作,在群众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身先士卒,影响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带动群众,为学院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六)加强深度管理,增强质量意识。深度管理,也就是我院一直倡导的精细化管理,但精细化管理更多地运用在企业之中,所以不全面,我想可否改为深度管理,似乎更切合学校管理的现实。深度管理是指将管理思想和制度在空间上执行到位,在时间上贯彻始终。目前,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操作层面上讲,实际上是境界不到,思路不到,制度不到,力度不到,说到底核心是管理不到。由于管理不到而出现的混乱现象不正常现象,在我们学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要求,在管理上既要有战略的,又要有战术的,战术也是招数。要运用大学文和技术的融合,构建一种具体化、技术化、可操作化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要形成一个配套的管理系统,而不是各自为战,利益纷争。要建立严格规范的制度,并坚决执行,例如在决策问题上,没有论证不决策,没有方案不决策,没有讨论不决策,临时动不决策。规范性的制度尽力量化,禁止性的规定必须明确,奖惩性的制度落实执行,制度体系必须实现闭合。要深化管理并不领导事无具细,事必躬亲,而是逐细化,责任到位,责任人的彻底管理。掌握每一分钱,控制每一分钟,管理一个人。解决“制度天上飘,执行地上爬”的问题,管理要有成效,胜败在于力度,标准就看质量,动力就拼博。同时,也要客观公正地对待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倡导创优为先、开拓为荣的风险意识,不畏失败,勇往直前的拼博意识,允许失败的宽容精神,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决不允许形成“干事伤心,闹事开心,不干省心,最好不干”的怪圈,将我们学校的管理提高到一个与我们的工作期待相符的水平。
(七)坚持党风廉洁,增强反腐意识。反腐倡廉是我党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院党委在历次干部培训班上必讲的一个内容,其重大意义想必同志们一定有充分的认识,其利害关系大家也一定深有感受。但它仍然是学院党委必抓的一件大事,因为我们并没有完全做到,所以还要抓不懈。一是严格规范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加强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自觉遵守各项廉政规定,使各级干部真正认识到:能够担负领导职务,是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重托,必须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约自己,决不可自毁前程。二是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要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着眼于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加大源头治理和预防腐败的力度,筑起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法纪的防线,做到警钟长鸣,“慎初慎独”,要正确对待监督,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用党规党纪和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三要切实强化执法执纪工作。要充分发挥纪检和监察部门的作用,把握政策,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新者,褒奖实干者,教育冷嘲热讽坐而论道者,严肃查处诬陷者,真正为干事创业的同志创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四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坚持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不断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要求大家注意千万不要踩湿腐败的第一脚,千万不要因小恶而为之,千万不要“暗处欺隐”,要知道“没有不透风的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同志们,新的学期就要开始了,未来的任务非常艰巨。希望大家利用这次培训机会,多思考,多交流,力求使自己在党性修养,理论水平,能力和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有新的提高,新的收获,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将枣庄学院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祝同志们工作顺利。